文旅周刊|厚重感+时代感 带你品味古今海南各地八景

尖峰岭主峰™™。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

暑假期间™™,全国各地旅游持续升温™™,好多景区接待游客数量再创新高™™,蔚为壮观™™。事实上™™,不光是今人喜欢旅游™™,在古代也有不少旅游达人™™,他们在全国各地漫游™™,情动之处™™,还往往将相关地方迷人的景致概括为“八景”™™。

自从宋代诞生“潇湘八景”之后™™,全国各地以“八景”来概括山川名胜逐渐成为传统™™。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海南岛™™,各县市古今以来以“八景”来概括自然、人文乃至民俗景致并不少™™。在环岛研学旅行的过程中™™,品味古今海南各地八景™™,既可以揣摩到历史的厚重感™™,也能体会到当下的时代感™™,别有一番风味™™。

琼北 琼台春晓知多少

明清以来™™,环岛官道已经非常便利™™,这使得环岛旅行已经成为不太艰难的事情™™。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著名的“琼州八景”™™。所谓“琼州八景”即五指参天、七星寒秀、雁塔熏风、琼台春晓、海门秋月、陶公福地、环琼秋色、灵山叠翠™™,以今天的海口为主™™。清代康熙年间琼州知府牛天宿曾写有《八景合咏》:“五指参天路上游™™,环琼海色自悠悠™™。灵山叠翠休风古™™,星宿寒岩景色幽™™。雁塔薰风能却暑™™,海门初月总宜秋™™。琼台春入千门晓™™,福地陶公万古留™™。”

上海博物馆藏

“琼州八景”中™™,“五指参天”指的是五指山™™,“环琼海色”是环岛沿海景观™™,“灵山叠翠”即海口东部的灵山镇™™,“七星寒秀”是文昌的七洲列岛™™,“雁塔薰风”则是位于府城城南的雁塔三元峰(现已毁弃)™™,“琼台春晓”为今天文庄路的琼台福地™™,“陶公福地”便是海口云龙镇的陶公山™™。“海门秋月”位于今天的白沙门™™。“琼州八景”既让我们体会到古人的风雅™™,也为我们今天寻访海口当年风景名胜提供了历史依据™™。

20世纪80年代™™,海口市民对海口的景点进行评议™™,并选出“海口八景”™™,即古钟新声、平湖秋月、椰风海韵、圣祠叠彩、琼崖丰碑、金厦银灯、粤东正气、勋亭流芳™™。这些景点或者彰显自然风光™™,或者饱含人文气息™™,成为国内外游客前来海口旅游打卡的必选之地™™。

在“海口八景”中™™,“古钟新声”是指始建于1929年的海口钟楼™™。“平湖秋月”是指位于人民公园的东湖和西湖™™。“椰风海韵”是指位于滨海大道的西海岸带状公园™™。夕阳西下™™,椰影婆娑、海风习习™™,别有风味™™。“圣祠叠彩”是指号称“海南第一楼”的五公祠™™,供奉着对海南做出重要贡献的李德裕、李纲、李光、赵鼎、胡铨等五人™™。“琼崖丰碑”是指位于大同路的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™™,可谓是“二十三年红旗不倒”的起点™™。“金厦银灯”是指海口国际金融大厦™™,曾经是海南最高楼™™。“粤东正气”是指位于滨涯路的海瑞墓™™。“勋亭流芳”是指五公祠对面的李硕勋烈士纪念亭™™。

琼西 贪看白鹭横秋浦

从海口沿西线向南™™,依次会经过澄迈、临高、儋州等县市™™,也可以品味古人传承下来的“八景”™™。

古人登陆海南岛的重要渡口通潮驿位于澄迈老城™™,很多重量级的人物在这里登陆™™,在这里流连™™,在这里吟咏™™。苏轼诗作“倦客愁闻归路遥™™,眼明飞阁俯长桥™™。贪看白鹭横秋浦™™,不觉青林没晩潮”更是提高了通潮驿的知名度™™,“通潮飞阁”因此被列入“澄迈八景”™™。除此之外™™,“澄迈八景”还有西峰牧笛、独珠回峰、永庆丛林、大胜参天、北岸渔歌、伏波灵祠和双滩入海™™。

西峰岭™™,在今桥头镇境内™™。岭上有山涧™™,水清泉洌™™。由于水草充足™™,是放牧的好地方™™,也是游览胜地™™。“独珠回峰”是指独珠岭™™,由海口马鞍岭蜿蜒而来™™,至此突起一峰™™,形圆如珠粒™™,因此得名™™。“永庆丛林”当然是指历史悠久的永庆寺™™,始建于宋朝™™。苏轼当年到达海南岛后“歇宿澄迈通潮阁™™,游永庆寺”™™。现今的永庆寺属于移址重建™™,其山门所悬挂楹联显示其厚重历史:“自北宋开山™™,即得东坡留句™™,蕉雨椰风开觉路™™;欲西方礼佛™™,且来南海参禅™™,碧水金沙证菩提™™。”“大胜参天”是指大胜岭™™,现已更名为颜春岭™™。“北岸渔歌”是指澄迈独具特色的渔歌™™,有诗为赞:“扁舟上得渔家乐™™,笑傲沧浪发浩歌™™。”“伏波灵祠”是指宋朝时在老城建立的伏波庙™™,后来毁弃™™。“双滩入海”位于老城里桥™™,至今仍可见其盛况™™。

澄迈县老城镇广德桥(里桥)™™,此处为通潮驿遗址™™。 李幸璜 摄

古代临高也有“八景”之说™™,即桐乡夏荫、盆岭晴霞、澹庵泉迹、东桥春涨、百仞滩声、龙潭神雨、毗耶灵石、南海秋涛™™。“桐乡夏荫”是被称为“诗绝”的明代诗人王佐(字桐乡)故居™™;“盆岭晴霞”中的盆岭即现在的多文岭™™;“澹庵泉迹”是指胡铨(字澹庵)发现的一汪泉水™™;“东桥春涨”中的东桥位于临城镇东边™™,现已被拆毁™™;“百仞滩声”中的百仞滩位于县城东北四公里左右的文澜江下游™™;“龙潭神雨”中的龙潭位于东英镇™™;“毗耶灵石”位于临城镇西北4公里处的高山岭上™™,因有印度婆罗门教毗耶大师刻立“毗耶梵文石碑”而知名™™;“南海秋涛”位于临高角™™,最宜赏海™™。

明清时期的“儋州八景”包括天堂春色、白马涌泉、龙门激浪、笔架云烟、颜塘漾月、松林晚翠、旧州西照、载酒南薰™™。“天堂春色”是指中和镇天堂村™™;“白马涌泉”是指白马井™™;“龙门激浪”位于峨蔓镇龙门山™™;“笔架云烟”位于峨蔓镇笔架山™™;“颜塘漾月”是洋浦经济开发区的颜塘村和漾月村的合称™™;“松林晚翠”是指松林岭™™,又称儋耳山™™,苏轼曾有诗作™™,白玉蟾曾在此修炼™™;“旧州西照”位于儋州古郡治旧州城™™;“载酒南薰”是指苏轼曾讲学的载酒堂™™。这些景致至今依然可以一一察访™™。

琼南 自古崖州地望重

三亚古代称为崖州™™,是海南岛南部重镇™™。一方面它因为接纳了很多重量级的贬官流臣而有“崖州地望重”之说™™,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绝佳的景致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赞誉™™,其中最重要的当数“崖州八景”™™。

“崖州八景”的首倡者为曾担任元朝参知政事的王士熙™™。王士熙因为“两都之战”被贬崖州™™,写有《崖州八景》盛赞崖州美景™™,产生很大影响™™,后世对其进行唱和者很多™™。王士熙笔下的“崖州八景”分别为鳌山白云、鲸海西风、边城斜照、水南暮雨、稻陇眠鸥、竹篱啼鸟、南山秋蟾、牧原芳草™™。他借日、月、云、水、风、雨、鸟、草等为引子™™,描绘了八处各具特色的优美景致™™。

由于王士熙当年流贬崖州时居住在水南村™™,因此他笔下的“崖州八景”多为水南村附近景致™™,至今仍然可以找到对应物™™。比如“鳌山白云”中的鳌山即南山™™,形如巨鳌™™,险峰入云™™。“鲸海西风”描绘的是今天崖州湾附近景况™™。“边城斜照”写的是夕阳下的崖州古城™™。其他几个景别均为水南村附近自然景致和当地百姓生活状况™™。

三亚崖城文明门™™。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

清朝时™™,崖州当地文人吉大文重新盘点崖州风物™™,分别以“鳌山叠翠、抱郭双流、洞天幽胜、落笔凌空、温泉漱玉、镜湖秋月、灵山腾云、峻岭回风”为题重作“八景”诗™™,选景更加开阔™™,也得到不少官员和文人的唱和™™。为区分王士熙和吉大文两种版本的“八景”™™,人们习惯以“新旧八景”进行表述™™。“新旧八景”的出现™™,体现了历代文人对崖州景致的不断夸赞™™。

2012年™™,乐东黎族自治县政府征集评选出“乐东八景”™™,分别是“尖峰入云”™™,即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™™;“神山暮色”是指保国农场境内的保国山(又名毛公山)™™;“龙沐夕照”是指龙沐湾™™;“昌化江晓”是指昌化江的晨景™™;“天池秋月”是指尖峰岭天池夜景™™;“莺歌银辉”是指莺歌海盐场™™;“佳西叠翠”是指佳西自然保护区™™;“青岭观海”中的青岭位于乐东和三亚交界处™™,可以尽览龙栖湾美景™™。

琼东 无限风光在海边

位于海南岛东海岸的陵水黎族自治县有着绝佳的景致™™,也是人们观光旅游或者研学旅行的重要选择™™。在陵水历史上也有“旧八景”和“新八景”之说™™。陵水籍著名的清代贡生王瑄曾写过很多关于八景的诗文™™,八景分别是:笔峰吐秀、溟涛飞雪、虚谷传声、双女拱峙、清潭龙伏、木墩镇流、月中甘露、温泉云蒸™™。这被称为“旧八景”™™。后来这些景致已经无法找到对应物™™,在清乾隆五十七年(1792年)™™,陵水知县瞿云魁重新选定八景™™,即北楼晓霁、文塔晴晖、古社春耕、顺湖夜读、山亭望海、南城晚市、三昧晨钟、桐港渔灯™™。这被称为“新八景”™™。遗憾的是™™,这八景中™™,除了桐港渔灯仍有星星之火™™,以及三昧晨钟依旧在三昧寺敲响之外™™;其余六景已经消散在时光里™™,只留下一些口口相传的故事和诗词证明那些曾经存在的风景™™。

琼海聚奎塔™™。 蒙钟德 摄

琼海是海南东部有较多旅游资源的城市™™,历史上的“会同八景”位于今天的琼海市™™。明清时期诞生的“会同八景”为端山耸翠、赵水凝香、湓溪泻碧、白鹤摩空、佛子露顶、奇峰多异、大海澄潭、奎塔凌霄™™,至今不少依然可以寻找其遗址™™。“端山耸翠”中的端山位于今塔洋镇政府大院内™™。“赵水凝香”中的赵水位于端山附近™™,已经填平为街道™™。“奎塔凌霄”即聚奎塔™™,坐落于塔洋西南田洋中™™。“湓溪泻碧”中的湓溪即里文溪™™。“白鹤摩空”即白鹤山™™,在今大路镇石桥村境内™™。“佛子露顶”即佛子岭™™,原在会同县北界冯家村™™,今属文昌市会文镇™™。“奇峰多异”在长坡镇境内™™,俗称沙浦岭™™。“大海澄潭”即今潭门港™™,依然帆樯林立的繁忙景象™™。

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™™,琼海结合当下环境也有“琼海八景”™™,即红石岩景区、官塘温泉、圣公石、白石岭、玉带滩、万泉河、汀州村、聚奎塔™™。

(作者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)

延伸阅读

世界那么大 古人也想去看看

曾庆江

明朝著名画家董其昌在他的《画禅室随笔》中说:“读万卷书™™,行万里路™™。”这不光是他个人的心得™™,更是对古代优秀人物成才之路的由衷感慨™™。“世界那么大™™,我想去看看”™™,做好研学™™,你就是时尚达人™™。

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研学达人当之无愧属于孔子™™。历史上不仅有孔子在洛邑(今洛阳)问礼于老子的记载™™,更有孔子带领诸弟子耗费十几年时间周游列国™™,宣传自己的学说与主张™™,同时也长进了自己的见识和学问™™。正因为孔子好学和善教™™,才被后世尊奉为“万世师表”™™。

汉朝司马迁的皇皇巨著《史记》被称为“史家之绝唱™™,无韵之离骚”™™,这也和他青年时期的游学有着很大关系™™。司马迁年少时曾拜孔安国、董仲舒等名儒为师™™,青年时有一次经历丰富的壮游™™。他从长安出发™™,先渡过长江到长沙™™,然后坐船在湘江和沅江流域考察™™;然后去江西™™,登庐山™™,考察大禹疏通九江的遗迹™™;又抵达江苏沛县™™,了解汉高祖发迹前的轶事™™;又来到鲁国旧地™™,参观了孔子的故居和礼器™™,随后在山东邹城(孟子家乡)学习先秦礼仪™™;他还先后来到孟尝君和春申君的故地™™,最后经过魏国旧都大梁™™,搜集侯嬴与信陵君的交往经历™™,再从大梁返回长安™™。司马迁游学过程中™™,不仅向名师大儒请教学问™™,更向江湖野老追寻口述史™™,为他写成《史记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™™。

当然™™,研学旅行最频繁的莫过于唐宋文人™™。最近几年学术界兴起的文学地理学™™,很大程度上就是和文人的研学经历有着很大的关联性™™。李白、杜甫、王维、孟浩然、高适、岑参等都在诗歌中记录了自己游学的经历™™。当然™™,他们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旅行增长见识™™,结交朋友™™,另一方面也是寻找建功立业或者功名利禄的机会™™。

李白一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™™。据不完全统计™™,李白一生游历过很多地方™™,到过206个州县™™,踏足今天18个省、直辖市、自治区™™,登过80多座山™™,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™™。在当时交通条件有限的前提下™™,李白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路上™™。或许正因为研学和羁旅才能激发诗人的才情™™,才有彪炳千秋的作品传世™™。

宋朝苏轼的研学之路颇为独特™™。他“身行万里半天下”更多是和仕途沉浮有着很大的关联性™™。在“历典八州”过程中™™,他增长了见闻™™,结识了新朋™™,开阔了胸襟™™,丰富了创作™™。每到一个地方™™,苏轼很快就让自己心里沉静下来™™,微笑面对生活™™,并主动与当地人交朋友™™,谱写了不少佳话™™。比如谪居海南三年™™,他和不少当地人成为至交™™,这中间既有官员张中™™,也有普通读书人黎子云™™,甚至还有当地农妇春梦婆™™。在晚年时™™,苏轼曾动情地总结道:“问汝平生功业™™,黄州惠州儋州™™。”这可是他研学的最大收获™™。

白玉蟾被尊奉为道教南宗五世祖™™,也是海南本土第一个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™™,之所以如此™™,这和他研学经历也有着很大关联性™™。白玉蟾因为科举落选™™,16岁时离家云游™™,到儋州松林岭修炼™™。23岁时™™,白玉蟾只身渡海到内陆各地求师™™,足迹遍及中国南方™™。在外出云游时™™,与当时名道文人为友™™,时而访学论道™™,时而嗜酒放歌™™,时而信笔述著™™,时而讲经传道™™。最后™™,白玉蟾入住福建武夷山止止庵™™,师从道教南宗四世祖陈楠™™,尽得其道术™™,最终成为道教一代宗师™™。

更多的信息™™,了解一下 【尊龙ag旗舰厅官网】